1979年的深圳蛇口,人们是这样打电话的:
第一步,找一台手摇电话,反复摇到接通总机;第二步,把自己和对方的电话号码、姓名、城市告知总机,等回拨;第三步,接通后放声大喊,对抗信号不稳。
一位英商有个评价:想起了打德国人的北非岁月。
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一进特区就像上了孤岛,辛苦劳动一年,想给家里人打个电话而不得。
通信缺位,既影响蛇口招商,也妨碍人民的幸福感。为了给蛇口通上电话,袁庚不得不亲自出马奔赴北京。
只用一年时间,特区连破数关。
先是解禁,从“可以自办通信,但必须使用国产设备”,到“可以先安装一台进口交换机,但不能让外商管理”。
后是抢工,微波通信站的房子钢架刚搭好,可供600用户使用的设备就进了场,在蛇口,通信站是“五通一平”里开工最晚的,却是完工最早的。
1981年8月13日,蛇口的直拨电话打到了香港,电话里,袁庚冲着电话喊道:“通了吗?声音好不好啊?”
这声音不仅传到了香港,也成了传遍深圳乃至全国的强音。
两年后,深圳引进了一台一万门的电话交换机;到1995年底,中国的电话交换机总量达到8510万门,数字微波线路超过7万公里,成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通信网络。
深圳的带头,让特区虽有万里山,却创造了最好的招商环境,建设者们虽然隔阻两地遥,却能感受家的温暖。
面对深圳的成功,许多人常常把它归结为“敢为人先”,或是“持续创新”。其实,无论是领先还是创新,它的底色都离不开一条:管家精神。
01,利器
管家精神,只有一个要求:
政府在城市治理中扮演好“管家”角色,做好公共服务,为居民和企业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进步就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
由一部小小的电话开始,管家精神始终是深圳血液里流淌的基因,伴随着它从改革开放窗口,成长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文明程度最高的城市。
但四十多年来,深圳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公共服务的必选项,也早已从“五通一平”扩展到更多、更精细、更高要求的内涵。
这是时代带给所有中国城市的新问题。
在现代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里,急救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必选项。特别是心脏骤停带来的急救需求,每一分钟都在发生。
心脏骤停,意味着对脑部的供血供氧停止,脑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超过十分钟就会脑死亡。
在中国,每年有54.4万人因心源性猝死去世,这意味着每分钟就有1个人因为心脏骤停倒地。这些意外87%发生在医院外,其中抢救成功的几率低于1%。
脑细胞在缺氧条件下,发病的最初4分钟是抢救危重病人的最佳时间,医学上称为“急救黄金4分钟”,而120急救团队却很难在4分钟内赶到现场。
科技的力量,给了将生命从死神手中抢回的可能。
心脏有自己的电节律,通过强力的电流重启心脏电信号,消除心脏的无序颤动,恢复正常的泵血功能。
这就是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的工作原理,在黄金四分钟里,如果使用AED配合进行电击除颤,最终抢救成功率就能达到90%。
AED,因此成为了抢救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院前急救设备。
2014年11月,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一名旅客发生心脏骤停,在得到AED的及时救治后,得以保全生命。
对于所有具备“管家精神”的城市而言,这样的救助案例都足以引起警醒——它可以为公共服务,填补上一项重要空白。
作为内行人,深圳急救中心主任周强对AED这个“救命神器”的效用再清楚不过。在2017年,他们向市里开始了申报——能否在公共场所配置AED?
这个项目,得到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和市卫健委的重视,在“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圳速度之下,它在同年迅速获得了批准。
但这个带着良好初衷的项目,起初却收获了一连串疑问:机器安装在公共场所,丢了怎么办?机器装上了谁来使用?救不了人怎么办?救助过程中发生纠纷怎么办……
作为“管家精神”的践行者,这些问题,是周强和他的同事们想不到的,而它们的解决,显然还需要更多力量的参与。
02,极客
在AED的普及事业里,既需要有深圳市政府这样的“管家”,也需要另一类重要的角色——极客。
AED的产品技术,集精密机械、检测传感、信号处理、生物医学和信息技术于一体,存在非常高的技术壁垒,它要在危急时刻救人性命,因此对电容控制、心电检测准确性,以及产品稳定性同样有超高要求。
但制造厂商一旦突破技术壁垒,却又在很长时间内,都不需要做这方面的研发,因为这种产品的使用率不高,被验证的机会非常稀缺,对技术稳定性的要求远远高于技术创新性,用户总是会倾向于购买经过长期验证的国际品牌。
这让整个除颤仪行业的发展非常保守,机器用的是老芯片,生产用的是老设备,许多市售产品甚至发布超过十年。
除颤仪的特殊业态,让中国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外资垄断,除了飞利浦、卓尔、日本光电等极为有限的几个玩家,几乎没有新品牌入局。
价格高昂的现实,同样是AED普及率上不去的一个“卡脖子”因素。
突破发生在2013年,作为国内医疗器械龙头企业,迈瑞医疗发布了中国首款双相波AED产品,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
在这背后,是一场艰难而漫长的攻关。
从1939年人类开始研究除颤技术,一直到迈瑞医疗2004年立项研发除颤产品的几十年时间里,美国在除颤技术方面已累计拥有1000多项专利,筑起了一堵坚实的技术壁垒。
但对于已习惯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迈瑞而言,这只是又一次弯道超车。18项发明专利的成果,意味着不仅突破了技术壁垒的封锁,而且实现了多项中国第一的创新。
有迈瑞医疗这种“极客”企业的加入,中国AED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状况得到了改写——2014年海口美兰机场救下旅客生命的AED设备,正是来自于迈瑞医疗五个月前的捐赠。
而在迈瑞医疗自主研发的国产AED投放市场后,市场同类产品价格骤降,这也成为了周强他们敢于在项目一开始,就申报安装500台设备的底气。
2018年,《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正式发布,其中规定:
“市卫生健康部门应当制定机场、地铁车站、火车站、汽车客运站、客运码头、口岸等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等医疗急救设备和器材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鼓励社会力量,在人员密集场所按照相关规范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等医疗急救设备和器材。”
来自“管家”的立法,让AED的普及获得了来自法规层面的依据。而这项事业的真正转机,则出现在2019年。
这一年4月的一天,在深圳市南山区桃园地铁站,有一名乘客突然晕倒,心脏骤停,车站内的工作人员将其抬出车厢,拨打120后,立即取出站内配置的AED,配合到场急救人员使用AED进行急救,使其恢复了呼吸和心跳。
而后陆续发生的AED急救成功案例,引发了媒体与社会自媒体的迅速跟进,“普通人用AED救命”的案例,经过广泛传播,成为了打破疑虑的关键。
在车站、在机场、在广场、在体育场、在大学校园……越来越多的AED开始成为这些公共场所的标准配置。
来自政府的“管家精神”,创造了公共服务完善的机制与环境;借助企业的“极客能力”,提供了国产化高性价比产品的供应后盾;来自媒体的关注,提升了公众的认识。
这些因素,共同汇聚在深圳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下,既打造出一整套政府、企业、社会、媒体、公众共同发力的“深圳模式”,也使深圳再次摘获了一项冠军——截至2021年12月31日,深圳市配置在公共场所AED共有14158台,位列全国首位。
03,燎原
正如深圳的窗口效应,带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一样,深圳在AED普及上的践行,成为了AED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的先导。
而推广的号角,正是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在方案中,明确提出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港口客运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AED。
而在2021年底,国家卫健委又印发了《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明确优先在人口流动量大、意外发生率高、环境相对封闭或发生意外后短时间内无法获得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公共场所配置AED。
相关政策文件的下发,意味着AED设备的普及,被正式提升到城市基础设施的高度。
在这个背景下,成功的“深圳模式”,很快成为了国内城市竞相学习和效仿的对象。
例如今年2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就印发了《省委、省政府2022年为民办实事事项》,要求在2022年11月底前,为全省1781所小学和现有的80家A级旅游景区各配备一台AED自动体外除颤仪。
这种城市“标配”,并不止于同样创造了“海南模式”的海南省,自2022年开年以来,福建省、江西省、江苏省等十余个省市,都将“配置AED”列入了2022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将公共场所AED普及当成了重点任务。
AED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普及,无疑是国内城市治理者“管家精神”的一次集体提升。而它更大的进步,则来自于极客能力的再度发挥。
在迈瑞医疗的产品矩阵中,BeneHeart S系列、D1 pro、C系列等AED产品相映成辉。在它们的背后,埋藏着一连串针对实际场景的适用性创新。
在最新的C系列产品中,电源键被取消之后,可以实现开盖即开机,首次除颤0秒充电,5秒分析心率的一系列功能。
而将7英寸彩色大屏幕装到AED上的创新,则针对着急救场景中,施救人“急多错”的心理——通过“动画+语音辅助”可以有效指引。此外,系统会根据操作时间辨别使用者是否是新手,新手将得到更详细的语音和动画指导。
通过在设备上集成物联网功能,可以快速查看设备是否正常、电极片和电池的电量等情况。
而最为关键的创新,则来自于迈瑞在监护仪技术上的长期积累,通过高精度的心电算法,迈瑞医疗的AED产品可以准确判断被救助者的真实情况——那些心脏骤停之外、无需救助的现象,将无法启动设备,从而避免了误判造成的电击伤害。
这一系列创新点,既是极客为公共服务提供的创新价值,也是它在推广过程中的优势所在——在当下的国内市场,迈瑞AED占据了高达七成的份额。
2022年,管家精神与极客能力发生了一次会合,为了规范AED行业发展——迈瑞医疗与北京大学合作发布了《中国AED大众认知白皮书》。
但对于这家出身于深圳的企业而言,更多的极客能力,早已与各城市的管家精神渗入一体,来自迈瑞的多次“一堂救命课”培训,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得以掌握急救知识,加入到各个城市的安全守护行列。
从海边小渔村,到国际科创大都市,从让劳动者能给家里打上电话,到全国第一的AED普及程度,从“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圳速度,到真正关爱生命的“深圳模式”,一座城市走过了四十多年。
面对不同历史时代、不同情境的问题,深圳选择了主动做好公共服务的“管家精神”,也借助了紧跟世界科技大潮的“极客能力”,又一次书写了一个城市的进步故事。
这个城市面对的挑战,是更多中国城市正在和将要面对的挑战,它的进步故事,也是更多中国城市即将书写的新页。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