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3年6月30日(农历1453年5月24日),元朝张士诚率起义军攻陷泰州及兴化。
张士诚(1321年-1367年),元末明初的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元末泰州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人;在元朝末年抗元起义领袖中,有“(陈)友谅最桀,(张)士诚最富”的说法。
张士诚小名九四,出身为为运盐工,由于不堪盐官压迫,至正十三年(1353年)与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与盐贩李伯升等十八人起兵反元,不久便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江北重镇。十四年正月(1354年)在高邮建国,号大周,自称诚王,以天祐为年号。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九月,元太师右丞相脱脱率重兵南下攻高邮,十一月,于城外大败张士诚军,士诚退人城中固守。十二月,元军攻占外城。危急之时,元顺帝听信谗言,解除脱脱兵权,临阵换将,元军军心涣散。
士诚军趁机反击,大败元军。至正十六年(1355年)张士诚继续向南发展,攻入平江路(今苏州市)并改平江路为隆平府。至正十七年(1357年)元朝派兵攻打张士诚,张士诚由于面临被元军与方国珍夹击的情况便投降元朝,被封为太尉。
张士诚骄侈淫逸,乘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的机会,势力不断扩张,拥有北至徐州、南至绍兴的割据实力,拥兵数十万;并且曾多次运粮十余万石至大都(北京)。二十三年(1363年)三月,遣吕珍出击红巾军刘福通部于安丰,迫使刘福通和韩林儿投靠朱元璋。
九月,张士诚自称吴王,以其弟张士信为丞相,用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三人为参军,不再归顺元朝;次年,朱元璋也称“吴王”;《三国演义》小说著名作者罗贯中也在张士诚处任职。
张士诚与朱元璋的势力不断交战,张部以渔盐近海交通便利,不无有日本暗中支持,明朝建立后实施“海禁政策”与此不无忌惮关系(包括后来大将军蓝玉谋叛案)。
朱元璋以“先取通泰诸郡县,剪士诚肘翼,然后专取浙西”(《明太祖实录》卷十八)的方式一步步削弱张士诚;在朱元璋消灭陈友谅之后,至正二十五年(1366年)朱元璋开始对张士诚的势力进攻,张士诚弟名将张士德(明军大将徐达常言:“唯惧张士德”)无端逝坠自马发狂尤重挫吴军战力;至正二十六年(1367年)十二月包围张士诚所居的平江;九月平江城被攻破,张士诚被俘,后被押解至应天(今南京),自缢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