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是中国古代对储君的一种称谓。接下来听听趣历史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在三国时期,能否选择一个合适的继承人,无疑直接影响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和存亡。对于蜀汉来说,后主刘禅只能说是一个一般水平的继承人。对于曹魏来说,曹丕、曹叡都是比较优秀的继承人,但是,年幼的曹芳,自然无法掌控曹魏大局,最终导致司马懿家族成功篡权。
与此相对应的是,就孙权建立的东吴来说,在孙权去世之后,一度陷入到内乱中,尤其是孙权留下的托孤大臣,几乎都死于非命。至于孙权之后即位的孙亮,还失去了皇位。公元258年(太平三年),孙綝废黜孙亮,迎立孙权第六子孙休即位。值得注意的是,在孙权生前,是有一个非常完美的太子,也即孙权看待这位太子,如同朱元璋看待朱标一样,完全找不出什么毛病。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孙权60岁时,33岁的太子去世,东吴自此大乱。
一
孙登(209年-241年),字子高。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吴大帝孙权长子,会稽王孙亮、景帝孙休异母兄。作为孙权的长子,孙登很早就被确定为继承人了。比如黄初二年(221年),孙权向曹魏称臣,被封为吴王。同年,孙权立孙登为王太子,除了明确孙登继承人的身份,孙权还任命南郡太守诸葛瑾之子诸葛恪、绥远将军张昭之子张休、丞相顾雍之孙顾谭、偏将军陈武之子陈表等进宫,为孙登侍讲诗书,并随从骑马射猎。
当然,对于孙权来说,不仅希望孙登可以从东吴的文臣武将上学习知识和技能,更是在为孙登搭载一个实力强大的太子班底。而这,和朱元璋对待朱标,又是非常相似的。也即孙权虽然为人猜忌,却对孙登这位太子非常放心,让掌握东吴实权的大臣之子来辅佐孙登,等到孙登即位后,这些人自然会成为孙登的心腹和左膀右臂。
二
当然,孙登也没有让孙权失望。比如孙登接待他的属官时,并没有因为自己高贵而要求下属奉行严格的尊卑礼节,而是礼贤下士,以平等的姿态与他们相处。除了礼贤下士,获得东吴大臣的支持外,孙登还镇守武昌,将大小事务处理的非常得体。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同年,孙权从武昌迁都建业,留孙登等人镇守武昌。
对此,陈寿在《三国志 卷六十二》中记载:“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太子敬之,事先谘询,然后施行。”
除了处理事务十分得体,孙登还敢于多次劝谏孙权,提出合理的意见。比如孙权一度十分信任校事吕壹,结果吕壹趁机操弄权柄,擅作威福。在得知这一情况,孙登并不忌惮孙权对于吕壹的宠信,而是为此数次劝谏孙权明察秋毫。
三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孙登却在公元241年就英年早逝了。彼时,孙登只有33岁,而孙权则到了60岁左右了。也即按照孙权的打算,自然是等到自己去世后,将吴国江山交给孙登。但是,孙登在33岁的时候去世,无疑打乱了孙权的计划。这不仅让60岁的孙权悲痛欲绝,更让他权因此变得更加猜忌和多疑。
在孙登去世后的第二年,也即公元242年,孙权正式册立孙和为太子,但是,孙权又立四子孙霸为鲁王。也即孙权对于孙和的不够坚决,导致太子孙和及鲁王孙霸之间因储君问题而生的矛盾,形成了“二宫之争”。这场长达八年的争斗,让吴国的朝堂混乱不堪。因为太子被废,鲁王被杀,最终孙权死后孙亮登基。
四
最后,更让人可惜的是,因为牵涉到“二宫之争”,孙权派遣使者去责备陆逊,导致这位东吴重臣气愤而死。当年,如果不是陆逊,刘备的大军或许就要在吴国横行了。公元252年(太元二年)四月,孙权病逝,年仅十岁的孙亮即位。而这,自然会出现东吴君主大权旁落的情况。公元253年(建兴二年),孙权的托孤大臣诸葛恪征淮南失败,被孙峻等人所杀。三年后孙峻病死,将权力交给从弟偏将军孙綝。孙綝嗜好杀戮,残虐无道,杀害了孙吴的重要将领吕据、朱异等。
公元258年(太平三年),孙綝废黜孙亮,迎立孙权第六子孙休即位。此时的孙綝,完全可以和东汉末年的董卓相提并论,连皇帝都可以轻言废立了。虽然孙綝也被除掉,但是,这些内耗给东吴带来的损失却无法弥补了。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自太子孙登去世后,东吴就此大乱,而旷日持久的内争也使孙吴国力遭到严重削弱。换而言之,如果不是这些内乱的话,东吴很可能会坚持更长的时间,甚至趁机扩大自己的实力。对此,你怎么看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